先利益申報,307我趕不及出席。大隊到達Sogo的時候,我還在長途巴士上。所以,這篇絕對是馬後炮,不喜勿進。
看回報道和現場參與者的片段,307的陣勢和人數的確輸給之前多次的示威。之前政黨人士不斷造勢網上吹風,其實效果不大,這點相信參與者也有同感。當然事後自High說什麼火種未熄滅,民主之路很長倒是無可厚非,為了下次行動保溫,有時矯情是必需的。但,把悲情`矯情`自爽當成是社會運動唯一的手段,則未免過於保守天真,甚至迂腐了。
社會運動從來都不是單一面向的。
社會運動之所以發生,首先必需的條件是”社會不公“。社會不公是否今天才發生?當然不是,只要有”社會“存在,就可能出現--司法不公`三權分立不彰`貧富懸殊`資源分配失衡`階級`性別歧視。。。等等問題,爭取社會公義的公民運動將隨之發生,主要目的還是希望社會整體趨向更和諧。
社運手段可以是溫和漸進或激進暴力,只要達到目的其實並無不可,就算發生流血事件,歷史記載中也會中立表述,讚揚溫和譴責暴力的立場,只是美國左翼知識份子的矯情立場,以結果論英雄來看,就算甘地或馬丁路德金,也曾出現暴力局面。今天誰會提起呢?說穿了,提倡溫和貶低激進,只是政客個人議程,有公民認同參與,若到了極限依然撼動不了暴政,就必需承認失敗,改變路線繼續抗爭。
可惜,我們的鄉民還沒有這意識,不斷重複自爽,抬高某政治人物的光環,貶低自己,甚至認為政治人物應該“配合”演出,才是符合該示威的主旨。所以我們看到民粉攻擊林冠英卻不去攻擊整個回教黨缺席的荒謬。抬高超人“人數決定論”貶低蔡添強`只集中倒納吉,放過老馬派系的詭異。更攻擊不出席的網民,自己對他人不斷冷嘲熱諷,卻倒過來指責對方。認為只有出席才是爭取“民主”,缺席者只寫論述就是“鍵盤戰士”,不配稱為民主“鬥士”。
以上的種種歪理,顯示我們公民意識依然薄弱。
首先,抗爭者和執政者身份,終有一天會轉換的。當抗爭者有天進入體制內,成為其中一部分,當然就不再以抗爭為主要目的,而是執政,維護體制。弔詭的是,火箭是執政黨(檳城)也是在野(中央)雙重身份。如何在當中抉擇,十分考火箭高層政治智慧。與其攻擊林冠英變了,倒不如說林的政治嗅覺不夠敏銳。但要求他像某些“普通黨員”或二線領袖那樣去衝,其實是很難的。如果林意識到人民的不滿,就應該發文告全力支持307,並從檳城高層中派員參與,就能全身而退。可惜他蠢在太誠實,讓人逮到機會攻擊。對於大馬在野黨是維護體制的一部份,看來很多民聯粉絲還是看不穿,把民聯投射成完全反建制的力量,只是在造神,終將失望而回。
對於民聯一眾領袖,借老馬力量倒那吉無疑是最省時省力的。但歸根究底,就是民聯自己不濟。如果民聯自己的力量夠大,何須草船借箭?至於網民互相攻擊出席與否,就是幼稚一語蔽之。社會運動本來就應該分工合作的。有人作論述`有人下場衝`有人半途逃逸`有人撈取光環`有人列出社運Portfolio自抬身份,都是”常態“,因為人性總有Ego大於理性的時候,攻擊同路人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諷刺缺席網民的所謂“知名評論人”,議程十分明顯,看不到就是你蠢, 你以為他們真的只是“評論人”的身份嗎?
社會彌漫抗爭失敗的無力感,是一個專制體制轉變成公民社會必經狀態,而且這狀態會維持長時間。從政者不是一味譴責,而是應該重新整理論述,把人民的無力感轉換成動力,為公民抗爭注入新思維。怪責他人只是顯示你們的無能,再不努力繼續懶惰,就不要怪有其他力量的崛起了,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