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金給三不館

2014-12-15

擁抱藍海,賤視紅海?

火箭軍事劉鎮東在其FB發表兩篇文,說要進軍馬來人票源,招收過半馬來黨員。結果惹來網絡不滿的聲音。吾友光頭更寫打臉狠文《比比看誰比較巫統》,之後萬箭穿心可以預期。

其實行動黨要如何招募黨員,是他們自家的事,外人其實無從反對,如果那是發生在308大選之前的話。今非昔比,如今的火箭已經是擁有十萬黨員的“准執政黨”,他們要以50%“固打”招收馬來黨員,就會衍生問題了。

火箭在505大選大勝,華人社會傾全力支持,其主要對手馬華慘敗。更被納吉形容為“華人海嘯”,雖然之後很多人分析根源是馬來票源轉向,華人支持度接近飽和。以商業角度看,就是紅海;已知的市場空間。而最大,未知的藍海--馬來票,是兵家必爭之地。

民主行動黨靠“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理念起家,從歷史角度看,民主行動黨源出于人民行動黨,後者退出馬來亞聯邦,正正是因為推翻“馬來人優先”政策的結果。而民主行動黨為了區別自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提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理念,是政治現實,也是延續拒絕“馬來人優先”這偏頗的種族政策,對於一個多元種族國家,十分具前瞻性。

但長年被巫統抹黑為華人政黨,更以馬華抗衡並收編華社對國陣的擁護。而劉鎮東提出過半馬來黨員的論述,是因為有愈半馬來票源,還說不應該打巫統同樣套路的拳法云云。。。這看法值得留意。

首先,劉如何得知這過半的馬來票源,是支持火箭的理念,還是看在公正黨或伊斯蘭黨份上?火箭多年鬥爭來,鮮少踏足馬來社群,資源不足固然是理由之一,但深耕華人社區鞏固其實力,因為當中有老派左翼份子或同情者`華教支持者`嚴惡馬來種族政策者,這些恰恰就是火箭的基本盤!馬來社群討厭火箭,除了因為李光耀陰影,更有恐懼共產主義的深層原因。劉說這是巫統的抹黑,那鬥爭了這些年,行動黨有沒有動員教育馬來人?有沒有利用馬來黨員去影響馬來社會的看法?

 再者,劉提出只有巫統人有特權而其他馬來人沒有,這點很多人已提出反駁,不贅言。我要質疑的是,劉自己說不要墜入巫統設下的種族陷阱,卻舉了兩個荒謬的例子:1)因為廉價勞工輸入,導致馬來人低薪不能上游;2)維持國家汽車工業,導致車禍頻繁,下層馬來人死傷無數,特權不能保障他們。

那華印青年難道沒有遇到這兩個問題?劉有去新加坡看看多少馬勞外流嗎?有去調查犯罪中,華印青年的比例嗎?依賴廉價勞工什麼時候變成“只是”馬來社會的問題了?就連車禍,都變得只剩馬來死者,這難道不是種族主義角度看問題?到底是誰種族主義吖?

一個以社會民主主義意識形態為主的政黨,提倡社會正義`資源公平分配,反對階級分化,卻非常“巫統”來看問題,難道為了選舉當權,就急於功利主義`權謀來解決?那原本的”紅海“票源呢?行動黨是認為這些鐵票不會轉向了,可以任意踐踏?可以不照顧維護其權益?

若這就是行動黨未來幾年的“藍海”策略,那我祝福他們。 一個政黨的壯大,應該是以理念吸引支持者,而非種族比例。若國陣中投機者,看準民聯可能執政的機遇,轉而投奔,人是過來了但思維可有進步`改變?我們還能擔保民聯不會變成國陣2.0嗎?

2014-12-03

世代交替戰


香港雨傘革命和台灣選舉國民黨大敗,有什麼共同點?就是新生代的崛起。

他們不屑老一輩壟斷一切多年,還指指點點,來個世紀反撲,大聲宣示--我們來了。

港台年輕人,吃喝玩樂`打網絡遊戲`玩iPhone和iPad,在網上論壇無聊惡搞。老一輩人眼中,不事生產,沒目標不奮鬥,儼然是“廢青”。殊不知,根源就是老`中生代完全壟斷社會資源,政治精英權力腐化,沒有向上流動的空間,加上樓價物價高漲,前途茫茫,怎會不反?

香港參與抗爭的年輕人,提出“我要真普選”絕不是個偽命題,而是一個總爆發。網上有圖一語道破:“台灣是真普選`中國是廢普選`香港是假普選”,許多反佔領的人士完全不看爆發原因和本質`佔領人士和政黨關係`媒體爭奪戰等等。選擇性只看中共喉舌,還支持警察暴力清場,對於這類人,我完全不能理解。

更令人驚訝,這類人除了老一輩竟然還包括支持Bersih`民聯`綠色運動的年輕人! 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就算你是傳統報章擁護者,也應在網上瀏覽不同角度的資訊,全面掌握事情。在閱讀字面意思外,也要讀懂媒體背後的勢力分佈,或者媒體“金主”的立場,而非依賴“官方媒體”報道,需知道今天的媒體生態已完全改變。

台灣“九合一選舉”開票後,國民黨大敗,本地媒體千遍一律,還是徘徊在藍綠政黨`族群意識問題上,看不到這是世代交替,階級貧富懸殊問題,所發出強烈的控訴。所謂的資深評論人,堆砌數字資料騙稿費,還拉“台獨”來唬人,完全不懂今天年輕人的想法。

看著大陸“太子黨”囂張撒錢炒高樓價;特首梁振英貪污5千萬沒事,警察瘋狂打人;連勝文一身名牌`大口紅酒的“黨二代”嘴臉;華人舊八股思維,以為有錢就可以買起世界,惹得新一代極為反感。我國那些每天打“經濟牌”的老朽政客,學懂了沒?

還有那些每天看著巫統政治精英壟斷,旗下狗黨橫行,卻依然靠賄賂`走捷徑混飯吃,偶爾借大國崛起打打飛機自慰的草民,有想過反抗了嗎?

所謂“普世價值”,就這麼回事,並非什麼高深道理。什麼美帝陰謀論,大國崛起神話,不堪一擊。

2014-11-04

香港雨傘革命的一點啓示

香港“雨傘革命”已邁入第38天,港人的堅毅讓人刮目相看。這場運動,雖不至於驚天動地,但絕對可說是亞洲近期最獨特的公民抗命。整個過程,雖然有中共代理人及其外圍組織不斷干擾佔領群眾,甚至警方和黑幫的“合力”施暴下,依然無法清場。

然而這場運動,對於馬來西亞這個威權國度,有什麼啓示和借鑑,值得我們思考。

整場抗爭的醞釀,並非一朝一夕。自香港“被回歸”後十七年,自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曾蔭權接任,再到梁振英。香港雖然歷經富二代`前港英官僚`到土共治港,社會結構性問題非但無法舒緩,更因要推動“中港融合”不斷加劇社會間的矛盾。從貧富懸殊問題,到年輕人無法上游,自由行造成的民生問題,言論自由的縮窄等,無一不是促成這次抗爭的主要因素,民怨的矛頭除了指向特區政府和特首,當然也瞄準了其背後的權力來源核心--北京。港人要求“真普選”就是源於中共人大白皮書,設下了不合理的選舉關卡,對香港未來高度自治體制極度不公而致。

比較之下,我國的多場社會抗爭,議題的高度不一,舉最大型的淨選盟集會(Bersih)為例,其主要議題為“公平乾淨的大選制度”。其訴求主要針對選舉委員會的紕漏和制度上的不公,卻稍微放過了對背後操盤的權力單位--國陣政府,有的只剩:“杜絕賄選“和“杜絕骯髒政治手段”兩項,其實缺乏了強力譴責的意味。因為我們也可以說,賄選和使出骯髒政治手段的是在野黨,並非直指執政黨。

而當中一項--“讓參選政黨公平接觸媒體“,也相當模糊,已被收編的媒體可以用篇幅百分比來反駁自己的報道沒偏頗,忽略了內政部每年更新執照的“技術問題”,和更大的意識形態植入洗腦報道,才是致命的武器。淨選盟如果要在未來推動Bersih 4.0,必須把議題收窄,針對選舉委員會外,直斥制度設計者方能收更大的效能。Bersih 3.0把反對萊納斯稀土廠的環保議題納入訴求,個人認為是模糊了當時的焦點--即將舉辦的大選。而事實證明,選舉委員會這個棋子,只是保障其主子--國陣的權位,就算選票只有47%,國陣還是繼續當權,淨選盟提出的訴求,到今天依然沒有得到回應。

香港雨傘革命另一個特質是:政黨第一次被完全排除在群眾運動外。

本來由“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建民和朱耀明牧師提出的“用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從開始設計到推動,期間雖有民間團體不斷提出方案,但始終主導的是一群泛民主派政黨人士,陳建民本身是民主黨黨員,和泛民大金主--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關係密切。其他泛民黨派更通過其控制媒體不斷造勢。當時反對的聲音除了建制派,還有另一股“本土派”,當中有議員`學者`文化人士等,不斷呼籲以本土自主,甚至全民制憲推動議題,比前者更激進和積極。

而正式啓動的卻是兩個學生組織-學聯和學民思潮。他們通過罷課行動呼籲港人抗爭,開始並沒太激烈的反響,但香港警察在928驅散行動中釋放了87顆催淚彈,暴力清場,卻間接刺激了廣大市民的反感,繼而自發佔領了旺角`金鐘和銅鑼灣三個點,紮營常駐。特區政府無意中造就了這次抗爭和民間覺醒,就算是不支持佔領行動的民眾,也比往常更關注政治議題,無疑是提高了人民的政治意識,這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事態發展就連各個政黨也措手不及,而當他們想在運動中參上一腳,卻被民眾驅逐,過往憑著政治光環在台面上的政客,頓時失色,不知如何是好。民間強大的意志,讓人驚訝。

反觀馬來西亞,多次的社會運動,還得靠政黨的號召和個別領袖的動員。NGO反而參與更多,民眾自發性則相對少。這反映了大馬社會政治意識相對保守,對政黨權力的制衡還未覺醒,許多人響應號召上街,主要還是對執政黨不滿,甚至個別領袖的反感,而非整體政制的推進和社會改革。所以,當505大選結束後,陸續爆發民聯內部矛盾,宗教保守主義抬頭,種族主義言論頻密,就是顯示民間對於民主--這個普世價值的追求,有著不一樣的詮釋。各族群之間,還有無法逾越的界限,更枉論建立互信。

這現象並非一日之寒,就算他日民聯上台執政,問題依然存在,社會撕裂依舊,難道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與其期待“英偉領袖”出現打救,倒不如借鑑香港雨傘革命,建立起民間的共同理念,針對社會資源分配不公`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環保`公共建設`貪污腐敗等議題,設立跨種族的互信,避免政治人物的收割,加強教育群眾。讓議題從新回到人民福祉上,而非政客或政黨之間的政治角力。

香港的佔領抗爭能持續多久,無人可以預見。但我國的選舉,是迫切需要改革的。沒有公平的選舉,就算給我們選票,也給不了民主。大馬沈屙的僵局,不應該靠單一領袖的官司打破,而是應該靠大眾自發,認清時局,擺脫政黨的操控,全面提升身為公民應有的自覺。方有機會,建構更好的未來。




2014-10-07

賤人始終是賤人(下)

延續上篇,我們看1957年獨立之後,我國教育發展的時間順序:

*《拉曼達立報告書》(簡稱達立報告書)-

1960年,聯盟政府成立以教育部長拉曼達立為主席的“檢討教育政策實施委員
會”。該委員會於同年提出的《拉曼達立報告書》在“檢討教育政策實施”的名義
下,實際上篡改了《1957年教育法令》第3條款所規定的國家教育政策,而以《拉薩
報告書》第12條的“最後目標”取代之。它建議如果要繼續獲得政府的津貼,華文中
學就必須將主要教學媒介改為英文或馬來文。

*《1961年教育法令》-

聯盟政府根據《拉曼達立報告書》制訂並通過《1961年教育法令》。該法令在緒
論部分聲稱引述《1957年教育法令》所規定的國家教育政策,卻在引述時篡改了該國
家教育政策,尤其是把“同時也維護及扶持我國其他族群語文和文化的發展”這段極
其重要的文字刪除不提。
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馬來文小學改稱為國民小學,英小、華小和淡小被稱
為國民型小學。馬來文中學仍舊成為國民中學。國民型中學只限於以英文作為教學媒
介的政府中學或政府津貼中學。以華文作為教學媒介的中學只能是私立中學,政府不
再給予任何津貼。《1961年教育法令》的第21(2)條款授權教育部長在他認為適當
的時候,可以將一所國民型小學改為國民小學。這就是說,華文小學、淡小和英小可
以隨時變質為馬來文小學。《1972年教育(修正)法令》在《1961年教育法令》增添
的第26A條款授權教育部長可以隨時解散學校董事會。
由於受到華社不斷的大力反對,第21(2)條款和第26A條款無法在華小實施。

*《阿茲報告書》-

最高元首於1967年委任以拿督阿都阿茲法官為首的五人教育服務皇家調查委員
會,來研究教師統一薪金制在實施上所面對的問題,並建議一個更合理的教師薪金
制。該委員會於1969年3月發表了《阿茲報告書》。該報告書建議將學校董事會改為
學校發展部,並主張政府有權征用校舍,因而引起華社的強烈不滿和激烈反對。之
後,由於發生1969年“513事件”,報告書被擱置一邊。
1970年1月,當時擔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的敦拉薩重新委任5人以檢討報告書的
建議。該檢討委員會於1971年發表的《阿茲報告書(修訂本)》,提出了大幅度改善
教師待遇的建議。凡是選擇加入新的阿茲薪金制的教師都自動成為政府公務員。關於
學校董事會,修訂本認為可以保留董事會,但不再是教師的雇主,其職責只是負責學
校的福利和發展。

*《1971年瑪吉報告書》-

此報告書建議實施大專收生固打制來錄取各族大學新生。

*《1979年內閣教育報告書》(Report of the Cabinet Review Committee on
Education, 1979) -

1974年9月,政府成立一個以教育部長馬哈迪醫生為主席,共有8位內閣部長為成
員的“檢討教育政策內閣委員會”。經過5年的研究和檢討,該委員會於1979年發表
了《1979年內閣教育報告書》。報告書提出了173項建議,涉及到學校制度、課程綱
要、考試和評估、學校設備、教師培訓、學校紀律以及學校行政等方面。它建議改革
小學和中學的課程,以擬定一個注重讀、寫、算的新小學課程綱要和一個銜接小學新
課程綱要的中學課程綱要。之後,教育部根據該報告書的建議,實施了小學新課程綱
要和中學新課程綱要。

*《1995年教育法案》-

1995年大選後,政府提出《1995年教育法案》。該法案於當年12月在國會三讀通
過之後,於1996年在憲報上公布,成為《1996年教育法令》,於1998年1月1日起實
施。
其緒論部分聲稱要發展一個國際素質水准的教育系統,但在引述國家教育哲學
後,卻聲稱“將通過一項規定國語為主要教學媒介、國家教育課程和共同考試的國家
教育制度來執行”。這段文字沒有了《1961年教育法令》裡的“必須逐步推行”,因
此所謂“最後目標”已經變成“現行目標”。
《1961年教育法令》的第21(2)條款的具體文字雖然不出現在《1996年教育法
令》裡,但是新的第17條款對母語教育的殺傷力更大。
在該法令第17(1)條款下,除了教育部長所設立的國民型學校以及教育部長給
予豁免的教育機構,所有教育機構必須使用國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這令到現有的華
文小學和華文獨立中學失去使用華文作為主要教學媒介的法律地位,已類似教育領域
裡的“非法木屋”。
在該法令第69條款下,由於必須事先獲得考試局總監的批准或教育部長的豁免,
否則不能舉辦非校內的考試,華文獨中統考的命運可說岌岌可危。
在《1996年教育法令》第93(1)(b)條款下,如果總注冊官認為,為了國家、
公眾或任何人的利益,某人不適合擔任學校董事,總注冊官就可以取消某人的學校董
事資格。誰會是這個“任何人”呢?為什麼這個“任何人”的利益那麼重要呢?為什
麼這樣的條文會出現在我國最新的教育法令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1998年,教育
部長根據該法令第130(i)條款制定和頒布了新的《家教協會條例》來取代舊的《家
教協會條例》(1973年)。新的條例授權教育局官員批准既不是家長,也不是教師的
外人成為家教協會的成員,甚至出任理事,而完全不需要征求家教協會成員的意見或
同意。這就使到家教協會可能被教育局官員所操縱而完全變質。

看了上面詳細的解說,如何定奪國陣政府的教育政策,看官們自行判斷。

總結來說,英殖民地政府嘗試以英國文化和英語為主要媒介語言,培育當地人民,期待日後當地人代替英國人,負責運行當地官僚體系,減少英國人管治成本。但英國人依然讓當地人,保留學習母語的權力,因為這是基本人權。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就是現行英殖民地遺留下來產物的延續,當地讓各族學習母語,但並不算在升學的學分(Credit)裡面。最具爭議性的當然是李光耀政府拔除了華文教育橋頭堡--南洋大學,這也是胡漸彪沒有說出的歷史。

而以巫統為首的國陣政府,不斷以《巴恩報告書》為藍本,多年來持續改變教育政策,移除了英語為媒介語。施行馬來文單元教育政策,連學習母語的人權都不給,消滅所有非馬來語為其終極目標。兩者對比就可以發現,胡漸彪偷換了概念,把國陣單元教育政策,魚目混珠成殖民地英化教育政策。

有人認為他只是參賽,並沒有政治考量。這想法,絕對是幼稚膚淺的。就算胡沒有任何政黨背景,是否就能夠抹殺華教鬥士,長年累月的鬥爭?歷史事實之所以必須尊重,因為我們不要重蹈覆轍。更何況,胡乃是曾代表馬華公會上陣的候選人,若中選其取態足以影響我國教育政策,怎能輕輕帶過?

胡之後接受《當今大馬》為自己辯護:「原稿為7分鐘,但被主辦單位刪減。」;「我也提起了提林連玉、茅草行動等事件。但這篇三、五分鐘的稿,我不可能詳細講其中內容啊。例如茅草行動,要讓完全不了解的中國人明白,你認為要耗多少時間? 單是鋪陳巫統、行動黨、馬華和華校的關系,就很長了。但不鋪陳,外人能明白這事件麼?」;也強調:「我參加的本意,只是想呼喚支持華教。大家一吵開,焦點轉移,效果就沒了。我們不需要這樣內耗掉這個華教的凝聚力的。要批評巫統、國陣,可否不混在一塊,另外說? 讓我的演說,還給我的本意吧!」

以上的謬論,在於他企圖把巫統`國陣和華教完全分開,好像兩者並不相關。這就是嚴重扭曲了歷史,外國人不了解林連玉`茅草行動`各政黨關係,但把所有“罪狀”歸咎於英殖民地政府,本身就有政治考量了,何以胡不把內容從「你可能不知道,只為了捍衛我們學母語的權力,我們曾經需要和殖民地政府抗爭,曾經有人因此被逮捕囚禁,還曾經有人因此被褫奪了公民權。」;改為「你可能不知道,只為了捍衛我們學母語的權力,我們曾經需要和殖民地政府和大馬政府抗爭,曾經有人因此被逮捕囚禁,還曾經有人因此被褫奪了公民權。」?

反正你胡漸彪已經擁抱中國,在當地高薪厚祿任職副經理,並淡出政壇,對國陣政府何懼之有?難道連作為公民說實話,也要顧及舊主子的感受?

賤人始終是賤人(上)

這個星期,本來一直在留意香港佔領運動的進展,其他新聞不太留意。冷不防臉子書上網民分享了一則視頻,引起了我的好奇,一看之下,乖乖不得了!怎可以有人無恥得如此理直氣壯?而恰好巫統大會就有人提出關閉華小的囂張言論,劇情配合得很,故寫文解說事情因由,以正視聽。

視頻乃NTV7前主播兼馬華八打靈再也北區國會議員服務隊副隊長--胡漸彪,在中國參加《我是演說家》的參賽片段。片中胡運用他演說”技巧“,敘述馬來西亞華人教育的辛酸史。本來是好事一樁,但仔細聽了內容後,發現他偷偷換了時間順序,試圖扭曲華教發展的歷史,加上在場評審和觀眾都是外國人,對此並無認識,胡的所為實際上是傳播了不實資訊,對我國曾為華教奮鬥的人士實屬不敬。




我在FB簡短的回應:

「網上熱傳,一堆熱愛中華文化的兒女,還沒聽清楚內容就迫不及待的眼濕濕。胡漸彪把華教被壓迫歸咎於殖民地政府,只說了事實的一半。


英殖民地政府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重新接管馬來亞,為了帝國長遠利益,在1950年推出《荷格教育報告書》,試圖英化學校,遭到華人和馬來人強烈反對,最後在1959年被立法會否決。

翌年,英殖民地政府隨即推出《巴恩報告書》,借研究教育為名,實則灌輸英國文化思想,漸進的消滅華文教育。這是前半段,而後半段其實是獨立後,巫統為首的 政府,延續用上述報告書,達致消滅華文教育的終極目標。其後,更抽走“英語媒介語”,只剩下馬來文單元教育,命名《達立報告書》,迫使華文中學改制為國民 型中學。當時在馬華全力支持下,三讀通過為《1961年教育法令》。

華教鬥士林連玉先生,更因為強烈反對此舉而被褫夺公民權。

想必身為馬華新進的政治人物,胡漸彪當然不會把自己黨出賣華社`華文教育的事實,宣之於口,更不會把其主子巫統意圖消滅華教的事實,和盤托出吧?嗯?
大馬華人心聲?因為有華教鬥士和華社不屈不饒,才有今天。不是靠誰施捨,更不是靠內奸出賣而得來的!」

 讓我們來看,獨立前我國教育的發展時間順序(摘自董總):

*《吉斯曼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殖民政府將馬六甲、新加坡、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共
11州合並成為馬來亞聯邦(Malayan Union)。當時的教育總監吉斯曼(H.R. Cheeseman)代
表英殖民政府在立法議會第53號文件(Malayan Union Council Paper No 53 of 1946)中提
出一個計劃以推行新的教育政策。該計劃主張:

1) 分別以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和英語作為教學媒介的免費小學教育;
2) 所有小學都教授英文;
3)設立兩類中學。一類以英文為教學媒介並且母語作為一科科目,另一類則是以
母語為教學媒介而英文作為第二語文。 這個計劃一般稱為《吉斯曼計劃》,基本上
比較公平對待母語教育。可惜,由於馬來亞聯邦在受到大力反對聲中結束其政治生命
時,《吉斯曼計劃》也隨著被擱置了。

*《荷格教育報告書》-

1949年,馬來亞聯合邦政府成立一個以教育總監荷格(M.R. Holgate)為主席的中央
教育咨詢委員會(Centr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Education)。該委員會於1950年提出的
《中央教育咨詢委員會第一份報告》(簡稱《荷格報告書》)建議以英文為主要教學
媒介的教育制度來建立一個馬來亞國家。這份報告書遭到華社和馬來社會的強烈反對
而沒有被立法議會通過。


 *《巴恩報告書》-

英殖民政府於1950年成立一個由5名白人和9名馬來人組成的馬來文教育委員會
(Committee on Malay Education)。其主席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巴恩教授,因此,該委員會
也被稱為巴恩委員會。該委員會於1951年發表的《巴恩報告書》卻不是只談馬來文教
育,而是超越其權限干涉其他源流學校。該報告書主張只設立以英文或馬來文為主要
教學媒介的學校(稱為國民學校),廢除其他源流的學校,也就是說,淡米爾文學校
和華文學校都要廢除。理所當然,《巴恩報告書》受到華社的激烈反對。為了集合力
量更好地維護母語教育,馬來亞的華校教師於1951年12月25日成立了全國華校教師會
總會(教總)。


 *《方吳報告書》-

由於《巴恩報告書》受到華社的激烈反對,英殖民政府委任聯合國兩位教育專
家,威廉•方博士(Dr. William Purviance Fenn)和吳德耀博士研究馬來亞的華校問題。
他們提出的《方吳報告書》主張政府承認華校的地位並協助其發展。


 * 《霍根報告書》-

鑒於《巴恩報告書》和《方吳報告書》對華校的看法不同,中央教育咨詢委員
會新主席韋非(Whitfield)提出檢討這兩份報告書並設法找出折衷的辦法。然而,中央
教育咨詢委員會沒能做到。於是,英殖民政府於1951年9月再成立一個以律政司霍根
(M.J. Hogan)為主席的特別教育委員會(Special Committee on Education) 以研究這兩份報
告書。該特別教育委員會於1952年10月發表的《霍根報告書》表面上說是放棄上述兩
份報告書,實際上幾乎是《巴恩報告書》的翻版。


*《1952年教育法令》-

英殖民政府根據《霍根報告書》制定了《1952年教育法令》,實質上接納了《巴
恩報告書》的建議。該法令第9條款規定,馬來亞聯合邦的國家教育政策是使聯合邦
所有兒童具有健全的教育,而為此目的將主要使用聯合邦的官方語文,並且將所有種
族的學童納入立足於馬來亞的國民學校。國民學校是指以英語或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
介的小學。《1952年教育法令》受到華社的大力批評和反對,也促使馬來亞華校的董
事於1954年8月22日成立了全國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

*《1954年教育白皮書》-

1954年10月,英殖民政府發表被稱為《1954年教育白皮書》的第67號文件。該白
皮書建議在非英文源流學校開設以英文為教學媒介的班級,由政府委派教師和支付薪
金,以便逐步將這些學校轉型為英文學校。此計劃受到華社和馬來社會的激烈反對,
而不能實施。

在這時期,馬華扮演了什麼角色呢?且看:

1955年,聯盟(國陣的前身)為了保證能在馬來亞聯合邦舉行的第一次大選中獲
勝,與教總在馬六甲陳禎祿家舉行了有名的“馬六甲會談”。在會談中,聯盟代表答
應執政後將修改《1952年教育法令》及《1954年教育白皮書》,以及撥款給華校供
發展用途。聯盟政府的政策不是消滅任何族群的學校、語文或文化。 在其大選宣言
中,聯盟許諾將檢討《1952年教育法令》和《1954年教育白皮書》,讓使用母語的學
校自由發展,以及鼓勵而不會摧殘任何一個族群的學校、語言和文化。

1955年大選獲得大勝後,聯盟政府成立以教育部長拉薩(現任首相納吉父親)為主席的教育委員會。其權限是:

“審查現行馬來亞聯合邦的教育政策。建議任何必要措施、改變或修訂,以建立
一個為全體聯合邦人民所接受的國民教育體系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和促進他們的文化、
社會、經濟及政治發展,目的在於使馬來語成為國語,同時也維護及扶持我國其他族
群語文和文化的發展。”

委員會於1956年發表的《拉薩報告書》建議各源流小學和中學采取共同內容的課
程以及不改變華文中學的教學媒介。然而,該委員會卻在報告書第12條中超越其權限
而加入與《巴恩報告書》相似的內容:
“我們進一步相信我國教育政策的最終目標必須是把各族兒童納入一個以國語為
主要教學媒介的國民教育體系,雖然我們認識到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不能過於倉促而
必須逐步推行。”

董教總與馬華公會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俗稱“三大機構”,於5月6日就第12條
與教育部長拉薩交涉,拉薩親口保證第12條所提的“最後目標”不會出現在新的教育
法令裡。


《1957年教育法令》按照《拉薩報告書》的建議制定,但沒有列入報告書第12條
的“最後目標”。《1957年教育法令》第3條款明確規定:

“聯合邦的教育政策是建立一個為全體聯合邦人民所接受的國民教育體系來滿足
他們的需求和促進他們的文化、社會、經濟及政治發展,目的在於使馬來語成為國
語,同時也維護及扶持我國其他族群語文和文化的發展。”

在《1957年教育法令》下,馬來文小學被稱為標准小學,英小、華小和淡小被稱
為標准型小學,都獲得政府給予全部津貼。馬來文中學被稱為國民中學,華文中學和
英文中學被稱為國民型中學。國民中學和國民型英文中學都獲得全部津貼。國民型華
文中學也繼續可以獲得部分津貼,但要獲得全部津貼則必須改為以英文為主要教學媒
介(即改為國民型英文中學)。

下篇將繼續揭露我國獨立之後,華文教育發展路上遇到的風雨,大家務必細讀,認清事實,不要一聽到族群議題馬上就被情緒沖昏頭腦,尤其年輕一輩,應該對政黨企圖騎劫華教,謹慎面對。




2014-09-12

中文之優劣

最近蘋果粉絲最期盼的iPhone新手機終於落實,兩款新機除了遭Android用家吐槽毫無新意外,其網站中文文案根據兩岸三地市場有別,不同的寫法也遭到網民熱議。

雖說廣告撰稿(copywriting)並非直接翻譯,市場主導就是王道。廣告撰稿最重要是精簡,以最少字數表達扼要的意思,還要迎合產品`市場`客戶等各種因素。而最難的還得考慮到當地語文文化`語境`涵義等,相當考驗功力。這次蘋果官方網站的文案,多少也透露出兩岸三地的確有文化上的差異,遣詞用字也因地緣政治不斷的改變。

先看英語文案,再比較三段不同的中文寫法:

英語原文-

Bigger than bigger:iPhone 6 isn’t simply bigger — it’s better in every way. Larger, yet dramatically thinner. More powerful, but remarkably power efficient. With a smooth metal surface that seamlessly meets the new Retina HD display. It’s one continuous form where hardware and software function in perfect unison,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iPhone that’s better by any measure.」

台灣-

「《豈止於大》:iPhone 6 不只外型變大,更在各方面都顯著提升。更大,卻更纖薄;功能更強,卻更加節能。光滑的金屬機身,與全新的 Retina HD 顯示器無縫接合。渾然一體的外表下,是硬體與軟體功能的完美融合,打造出各方面都更卓越的新一代 iPhone。」

香港-

「《豈止於大》:iPhone 6 豈止大了,而且每一方面都更為出色。尺寸大了,卻更為纖薄。更加強大,卻極之節能。光滑的金屬表層與全新的 Retina HD 顯示器相互接合,渾然一體。硬件和軟件功能相輔相成,完美協調,帶來全方位表現更出色的新一代 iPhone。」

中國-

「《岂止于大》:iPhone 6 之大,不只是简简单单地放大,而是方方面面都大有提升。它尺寸更大,却纤薄得不可思议;性能更强,却效能非凡。光滑圆润的金属机身,与全新 Retina HD 高清显示屏精准契合,浑然一体。而软硬件间的搭配,更是默契得宛如天作之合。无论以何种尺度衡量,这一切,都让 iPhone 新一代的至大之作,成为至为出众之作。」

 強調iPhone外型變大,台灣用較了口語「不只」,香港用了較古雅「豈止」,但中國則必需連接後面的敘述才能明白前面說的「之大」意義為何。之後台灣和香港都精簡的用「各方面」`「每一方面」來表達「 better in every way」,但中國版本卻很累贅,什麼「簡簡單單/方方面面」,後端形容機身`屏幕`軟硬體等,港台用詞簡單直接,中國的詞句卻是英文直譯,用了一堆「它」`「而」`無論」來表達,中文程度比中學生還爛。

這就是大陸自五四運動以來,長期採用了惡劣的西文中譯,鏟除了中文文化根基的遺禍。排斥古文只用白話,詞句排列完全照搬英語方式。而普通話的”創造“到普及,正面看是讓文盲少了,但長遠來看是把中文的精美文化底藴連根拔起,讓中華文化斷根斷層,非常不智。

香港學者陳雲曾經考究過:「普通話的中共官方定義:據一九五五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通過了普通話的定義:「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京話為基礎方 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個標準,包括了語音、詞彙、語法三方面。普通話的語音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詞彙就是「以北京話為基 礎」;語法就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普通話不是北京話,它是沒有歷史的人工語言,而中共規定普通話的語法規範,是「現代白話文」,而不是源自宋朝、成熟於明清兩朝的白話文。故此,推廣普通話 來消滅方言的運動,是清洗華夏文化與歷史意識的政治運動。普通話是那個創立於1949年的新中國的中共民族語,各位現在知道了吧?」

而海外(尤其南洋)華人,因中國崛起而逐漸追捧大陸文化,包括書本`電視節目`連續劇`娛樂節目等,其實是間接接受了劣質中文而不自知,何況南洋華人身處多語環境,要學習優良中文已經不易,而近年採用的教課書也從港台輸入轉向大陸購買,原因是價格低和簡體字推行等因素。海外華人被劣質中文「熏陶」已是現狀,多年後可能連老外的中文也比我們強。

最後順便看一段香港學者陳雲重寫蘋果的文案,程度如何,看官們自行判斷了。

「 《豈止於大》:iPhone 6 豈止變大了,而且各方面都變得更好。尺寸增大,但更纖薄。功能更強,卻極節能。平滑的金屬表層,結合嶄新的 Retina HD 顯示器,尤其天衣無縫。硬件和軟件形神合一,相輔相成,締造出無與倫比的新一代 iPhone。」



2014-08-22

誰才是仆街冚家鏟?

上一篇文《無視正義的國家》簡單分析了我國人民選擇性失憶的狀況,面對MH17和MH370態度完全迴異,無視大馬政府處理兩起事件上的失責,而政府也通過轉移視線,成功避開民眾指責。

首先,我為MH17的罹難者哀悼,希望死者能及早得到公道。經歷一番轉折後,罹難者的遺體終在8月22號早上運回國。 而大馬政府也公開強制公眾悼念,通訊及多媒體部長阿末沙比里更要求車輛停駛一分鐘`暫停工作,以行動“默哀”!本來為罹難者哀悼,理應是自發`發自內心的誠懇悼念。而政府卻強迫民眾必須表現出來,這種荒誕離譜的行為,竟然也獲得廣大(包括在野黨)的支持,叫人傻眼。

那為何政府會大張旗鼓搞一堆活動鼓勵民眾?理由很簡單,因為MH17事件相比MH370,政府“成功”的爭取到罹難者的遺體運回,而不是讓罹難者消失于無形。政府官員也相對地快速應對,和烏克蘭政府斡旋,並取得成效。可是,政府在談判當中付出了什麼代價?官員和叛軍簽署的文件有否法律約束力?索償等等問題,沒有多少人質疑,敢去質問的人甚至被批評為搞亂者,而事情就硬生生被掩蓋下來,主流媒體也配合的大幅度悲情報道,轉移政府黑箱作業的行徑。

由於大眾慣常的失憶, 這次MH17罹難者遺體運回,再次聚焦事件,政府為了應付可能被指責的危機,立馬主導媒體大篇幅以煽情手法炒作,公眾視線再度引入悲傷情緒中,忘卻了政府尚有MH370失蹤受難者還未交代!MH370死難者家屬難道就不值得被關注?只有MH17才應該獲得報道? 我們的正義感也隨著MH370消失了嗎?我嚴正提出以下的質疑:

1)主流媒體的DJ們`編輯`記者們,你們高度配合政府炒作,散播悲情(甚至濫情),卻忘了自己是第四權,理應監督當權者。我想問:“你們質問政權`維護公義的天職哪裡去了 ?給狗啃了嗎?”

2)朝野政黨的政治人物,你們消費死難者,堵塞質疑乃至協助當權者維穩,撈取政治利益,我想問:“你們承諾代表並服務人民,保障人民利益的理念丟掉了嗎?還是因為獲得權力後當掉了?”

3)再來,因為網民/博客提出批評,而在網絡貼圖,威脅網民`恐嚇`製造白色恐怖維穩的人,我的問題是:“你們的正義感哪裡去了?如此惡毒,斷章取義並協助掩蓋當權者失責的無恥`卑鄙`低賤行徑,還敢罵人是PKHKC?”

一個不敢質疑當權者`向之獻媚,婢膝奴顏的媒體,是無恥的文妓集中營。一個不敢衝撞建制`偏安一方,對爭取民主毫無斗志的政黨,只是行尸走肉的理念空殼。一個人民集體失憶,還引以為榮的國家,就是個養奴隸的大豬圈。

想當然已,對主子百般奉承`卑躬屈膝,吃人民俸祿卻狐假虎威,欺壓人民還製造白色恐怖,極盡威嚇之能事的無恥政客/傳媒人/網絡惡霸,也不過是一群等候下地獄,名副其實的仆街冚家鏟。根據邏輯,他們的主子也成了被侍奉的仆街冚家鏟。

2014-07-18

無視正義的國家

原本想寫趙明福冤案五年的反思,突然發生了馬航MH17在烏克蘭境內被導彈擊落的事件,震撼程度和MH370事件不相伯仲。而更震撼的,是部分網民的反應。

空難的發生,很多時候並非人禍,而是天氣惡劣。但也有例外,俄羅斯其實有前科。詳情自己去維基找“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遇上今天俄羅斯普京這好戰份子,周邊國家和俄羅斯的關係當然就極度不穩定,隨時大戰。

這次MH17事件,幾乎可以肯定是親俄羅斯的烏克蘭叛軍所為。至於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何大戰,麻煩自求谷歌大神。兩軍交戰一直處於膠著狀態,叛軍在五月已經全面接管烏克蘭東部地區,並要求加入俄羅斯。這次相信是叛軍誤判,將馬航擊落。

事件發生後,網絡上馬上湧現一堆“為MH17祈禱”`“RIP,MH17”的專頁。好像遲了搞會政治不正確,被人譴責冷血。選擇理性探討事件,要求我國政府有所行動的網民,寥寥可數。這狀態在之前MH730事件已經發生一次,我還傻呼呼去找人擬信函抗議,要求國防`交通`內政部長和首相辭職,反對黨議員冷處理,讓我見識到由上而下的集體濫情傾向,政治責任沒人在乎,難怪我國改革無望。

這次,又再次發生同類災難,政府反應的確比上次快速了許多,但需要馬上在網上讚許嗎?這些狗官本來在MH370事件上失責,就應該馬上辭去職務的,而非到今天還厚顏無恥的拿著人民的俸祿,大搖大擺啊!很多人都在貼“RIP”,可是真相還沒釐清,無人承認失誤,正義無法伸張,死者怎會Rest in peace?那些貼RIP的網民,難道不想知道真相?

就算叛軍承認,我國也得馬上通過外交部發聲明,嚴厲譴責,並要求國際社會介入,向叛軍提供軍火的俄羅斯政府索取賠償啊!雖然說錢救不回人命,但正義是必須討回的,而不是把人為失誤歸咎什麼“國運不濟”`”天公保佑“這種迷信論調啊!到底還有沒有人用邏輯思考?我們是受過教育的現代人,怎麼想法和沒受過教育的村民沒兩樣??

 根據這樣的思維推論,難怪趙明福事件五年後,沒人再提起。MH370事件還沒結案,就已經記憶模糊,這個失憶當常態的國度,無人正視正義,五十多年被暴政強姦了一次又一次,還是選擇“寬恕”`“遺忘”`”大事化小“這些所謂的”美德“,難怪暴政會欺負到頭上來,還加兩泡尿。

因為它非常明白,這些愚民,不吃白不吃,就算我把他們吞了,他們還是會為我美言幾句,乖乖呆在我肚子裡頭等待被消化吶!不奴隸他們,我就是頭號笨蛋!





2014-06-30

7.1-再見。香港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歷經155年英國殖民地後,主權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日子。當年,在全球華人圈子裡,是歡騰多於猜疑的。十七年後,歡騰不再,剩下的只有風雨慾來的肅殺之氣。

雖說英國人殖民香港在道德上站不住腳,但是也因為英國的殖民,通過引入廉政`懷柔管治和開放商貿,把香港這漁村變成享譽全球的金融中心及東方之珠。無論文明程度`社會制度都具有國際水平和視野。反觀中國大陸的發展也只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情,雖然經濟快速成長,但文明程度嚴重落後於世界潮流,不斷輸出暴發戶式的“發展”和劣質文化,惹人反感。可以想像,香港和中國這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硬要擺在一起,衝突是在所難免的。

十七年過去了,香港人並沒有因為回歸祖國沾到多少便宜,反而失去了更多。從董建華`曾蔭權到現任的梁振英,特區政府的權力不斷被架空,中共從遮掩的操盤到今天發表白皮書,公開的宣布對香港全面管治,“一國兩制”實際上壽終正寢。香港人見證了所謂的“港人治港”,只是從商人到官僚,再過渡到今天的港共政府,香港高度自治只是春夢一場。

然而還有很多政治意識不強的香港人,並沒有察覺到中共已經一步步逼近,“京人治港”只是時間問題。中共其實在97之前就已長時間經營,通過統戰`收編和成立政治代理人,在香港埋下伏線,只等待時機成熟。

現時香港的廉署`警方`立法會已淪陷,只剩下司法獨立這一環,苟延殘存。廉政公署之前爆發署長在大陸喝茅台接見京官事件,令多年的廉政亮紅燈。另外警方也收緊政策,鎮壓及逮捕大量示威人士,並發生在警車內暴打被捕人士和警方進入立法會佈防的醜聞。而立法會也不樂觀,親中共的建制派已經控制了過半票數,泛民主派內部分崩離析,最近更爆發無任何人民授權的財委會主席,非法通過政府撥款,以發展香港東北地區。更絕的是此人竟然是某地產集團的高層,有嚴重利益衝突。立法會場外也爆發警民衝突,英國人遺留下來的警民互信已經蕩然無存。

香港學者之前也因不滿特首政府出台的政改方案,沒有公民提名和加插提名委員會,憤而提出若政府不修改符合港人意願的方案,將「佔領中環」。此舉迅速獲得了廣大市民的迴響,雖然之後學者和社會各方面出現意見分歧,最後依然過濾出三個各方可接受方案,並舉辦電子投票,獲得近80萬選民響應,說明了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不信任,間接是投了對中共伸手干預的不滿。而其中學界更明言,若特區政府不聽民意,將會在一年一度的7.1大遊行,提前「佔中」,圍堵政府大樓以示不滿。

在臨近7.1這個本來應該歡慶的日子,如今竟然變成港人爭取自由民主的日子,中共看在眼裡肯定不是滋味。至於會否出動大量警力鎮壓,還是靜觀其變?各方都有不同猜測,不一而足。甚至有人猜測解放軍也可能出動,以中共的脾氣,鎮壓幾乎是肯定的,只是用力強弱問題,事情如何發展沒人能說出來個所以然。但香港逐步變質,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身在海外的華人,我固然不想中共干預香港,因為香港如果變成和大陸城市一樣,那就喪失了她獨有的金融中心的地位,除了不利於中共高官利益,也不利於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地位,就算是暴政的民主櫥窗,香港也應該保有她的獨特一面,而不是劣幣驅逐良幣,用大陸的劣質文化「統一天下」,中共高層明智與否,且待7.1後再論。


2014-04-04

集體淪落

MH370事件發生後,對於政府的種種失責`官員一問三不知,推諉記者問題,對受難者家屬是第二次的傷害。而本人也就這次事件,在朋友幫助下擬了一封三語信函,通過Facebook或電郵,讓網友自行轉發,沒有任何版權。

很可惜。事情過去兩個星期,無論是在朝或在野議員,對此信函都冷淡以待。而當中竟然有在野議員認為政府已經做到最好,無需再議!我除了感到不可思議外,也感慨我們票選的在野黨議員,竟然比在朝的議員更維穩!(至少KJ還會批評巫師事件!)

我們的官員,一再讓我國名譽掃地,不斷表演語言偽術,浪費各國救援隊伍和人力時間,難道這樣還算“做到最好”?飛機失聯之後的五個小時,到底我國在隱瞞什麼資訊,至今依然不明,這樣不值得我們議論?除了外國人不算,還有三十多人和機組人員,他們可是我國公民,有繳稅的,而且還有在野黨支持者!(機長就是啊!)他們的性命不重要嗎?家屬們應該被我國高官不斷愚弄?不可以批評官員或叫他們下台?這位在野黨議員,我還投了你三次,下次你再來拜票時候,可以交代什麼是“已經做到最好”嗎?

信件雖然石沈大海,我不會感到沮喪,而是痛心我們的議員淪落,為何在GST課題上可以和國陣對著幹,而馬航事件你們卻選擇龜縮?我們選你們出來,不是表演政治而已,而是取代這個混賬政權的!

本來就馬航事件,首相`代交通部長`內政部長都應該馬上辭職謝罪!更諷刺的是,沙巴繼台灣旅客被擄走後再度發生同類事件,這次換成了中國遊客,還有誰敢來我國旅行?內政部長這廢柴還有臉坐在位子上?你們不覺得有問題嗎?難道除了在Facebook罵,你們就很爽,然後認命不必再行動?

那些當天批評我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呼籲高官辭職的人,如果在失蹤飛機上有你的家人,被擄走的是你家人,你會作何感想?那些只懂耍嘴皮不行動的人,但願天有眼讓你們世世代代被強權統治,淪為奴隸`永不超生。

2014-02-17

官話與方言

上次拙文本意是提出南洋華人在中文學習上,具有的政治傾向和轉變。不料卻引起了簡繁體乃至華語方言的討論,這次我將就這話題進一步探討。

由於籍貫的不同,上世紀“華僑”從大陸移居南洋地區的,多根據各自籍貫群居。其中以南方人士居多,廣東/廣西/閩南/海南為主,少數來自雲南浙江湖南等地。而當中廣東裡面又細分為廣東/客家/潮汕,閩南分為福建和福州等等,每個籍貫裡因宗親關係,文化語言各異,在移居地起衝突,小則罵戰大則動刀槍,也是平常事。加上幫派林立,搶奪資源引發的群毆暴亂,也曾令當地殖民政府大為頭痛。

歷經多年的磨合,由於在地政治因素,和身份歸屬問題,今天南洋華人社會不再分崩離析,轉而傾向團結在民族主義下。而更多因受教育程度高,身份也國際化,學習中文或方言不再是選項,加上學習僑居地語言文化不可避免,而學中文,只是看准中國市場崛起的功利效應已矣。

近期,香港發生粵語被港府定性為“非官方語言”,引發一陣譁然,南洋華人對這事件相對冷淡,全因大部份華人已經被“中國人”身份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抵消,對所謂“方言”不重視,轉而全面學習“官話”,也即普通話。投入大中華崛起的想像之中,以慰籍在出生地受歧視和邊緣化受創的心靈。籍貫及其獨特文化語言,變得可有可無。

要追溯何為官話和方言,其實是很複雜的。

在語言人類學看來,任何一個語言本質上都是方言。制定為官方語言,是經過書面和口語標準化程序的結果。而方言就是不具備書面口語標準化程序的語言,其中牽涉了政治層面,例如“普通話”。在標準化過程中以北京話和北方土話為基調,而北京話和北方話當然也是方言。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判定的標準是“相互理解性”(Mutual Intelligibilty),即溝通雙方無論口頭或文字是互通的。但人的溝通還存在著個人成長背景文化各異,從而產生不能理解的難題。例如:一個會說廣東話的廣州人,和香港人就可能出現溝通上的文化差異。更不用說南洋華人的廣東話,裡面參雜了不同地區的用語。因此有另一說法是“Dialect Continuum“,指的是方言中的延續性。即便上述三地能理解廣東話,如果廣州人不能完全了解一個吉隆坡人的廣東話,但卻能通過某程度的互通傳遞訊息。

而歷史語言學,則研究兩種語文親屬和同源關係。對比官式華文與粵語,則會發現今天的普通話是非自然產生的語言,歷史上她是依據北方話為基礎,白話語法規範而定。追溯上去較正確的說法是漢語,屬於漢語亞語系。而粵語屬於古漢語,結合古南越詞彙,近代加進西方詞彙而成。和華文有50%的相似度,但有本身獨特詞彙和發音。以“歷史發展關係“來看,兩者都是具備獨立成系統的語言。

但為何粵語被界定為方言,地位比不上普通話呢?問題不在語言本身,而是外在的政治和社會因素。”官方用語“被塑造和標準化,都是經過社會上層`權力統治精英`國家機器而定的。普通話就是這樣被制定出來,界定為“官話”是彰顯其政治決策的權力。粵語不被賦予同等地位,刻意被貶低,只是顯示中央宣示政治上的絕對統治權,和語言本身優劣無關。

而南洋地區華人一早就已經投降效忠,自動放棄本身籍貫的語言和習俗,還沾沾自喜以學習“官話”為榮,淪落得如斯田地,難怪被其他族群邊緣化和瞧不起。

x

2014-02-11

南洋華人對中文的政治態度

這篇文不在討論近期在香港發生有關粵語是否“官方用語”之爭,在於闡述南洋華人對待“中文”`“華語”`“普通話”的態度和其政治正確性方面的歷史痕跡。

遠在一`二戰至1949中國大陸變色,不斷有許多華人逃離遷往其他地方,最靠近的是香港,較遠的則到南洋-星馬泰`印菲一帶,並定居繁衍。而當中大部分乃源於中國以南地區,例如:潮汕`閩南`廣東`廣西等等。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士,口操各自的地區語言,保留各異風俗本來就是自然不過的事情。而到了異地,互相爭奪地盤大打出手,到後來相互融合,主要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使然。

中日戰爭爆發前,移民潮湧向南洋一帶,移居該地的華人普遍說著各自地方語言,依據籍貫分開群居相當明顯。由於中國國民政府腐敗`軍閥割據,外部日本帝國勢力崛起,南洋華人一般對中國改革失望,對中國的認同主要是民族主義。中日戰爭爆發後,南洋華人不分幫派`階層和地域全面投入抗戰,乃是愛國主義最高峰的表現。當時新馬文學界大都響應抗戰,掀起了抗戰文學的浪潮。

另一方面左翼作家的冒起也引領了左派文化運動風潮,這些文化人之後都和中國共產黨有關聯。南洋之後也受影響,出現大量的讚揚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的作品。

由於政治原因,南洋當時對於張愛玲`錢鐘書等“政治不正確”作家,也曾大力討伐。傾向閱讀魯迅`老舍和巴金的作品。今天看來,這就是“五四運動”遺留下來的餘毒,由反殖民反封建到打倒孔家店,催生共產黨,後來的反右`文革,已經把中文淵源流長的根底破壞貽盡。共黨上台後宣揚漢字簡化`漢語拼音等,實際上就是政治主導文化發展。由於共黨已經把知識份子徹底清算消滅,1949年後的中文,為政治服務而完全矮化,海外華人也因此分裂成兩大陣營。一派支持大一統和共產黨,另一派則支持國民黨,中文也因此有了繁體/簡體之分,箇中政治分野十分清晰。

兩岸三地,除了大陸都用繁體字。主要還是對文化的堅持和不屑共黨對華夏文化的輕蔑。而南洋地區當時普遍都支持國民黨政府,對大陸變色文革鬥爭膽戰心驚。但是中共之後支持越共/赤柬/馬共/印共等支線在南洋地區的戰線,加上文宣統戰。很快的,南洋華人產生了歸順的聲音。隨後東南亞各地風起雲湧的在地政治局勢,也造就了華人一般期望中國強大的情意結。大一統思維令簡體字逐漸受落,繁體反而開始被邊緣化。當中最明顯的是中文媒體的變化。

歷經了60`70年代國家紛紛獨立的風潮,南洋一帶基本上政治局勢穩定下來。百廢待興,人們轉向發展個人事業大計,對文化發展態度也冷卻下來了。而80`90年代基本就是經濟掛帥,大家賺快錢的紙醉金迷年代。中文的沿用也悄悄起了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起飛更是造就了簡體字迅速普及。

筆者應該算南洋地區末代學習繁體字的族群。猶記得小學時期(80年代)看的報章書籍都是繁體字。簡體字對我來說猶如火星文。連口語也是學習注音符號ㄓㄨˋㄧㄣㄈㄨˊㄏㄠˋ,可是小學還沒畢業,簡體字來了,用英文字母的漢語拼音一拼出現。我們得重新學一次,結果是-搞到今天我連注音也忘得七七八八,繁體書寫艱難的局面。到我妹妹一代,基本上已經不懂繁體字。而出現這變化,很明顯是南洋華人被統戰了,媒體人也妥協了,一切“祖國”大局為重,繁體字文化傳承被棄之如履。

90年代後,簡體基本取代了繁體字。南洋一帶中文媒體除了一些標題還用繁體字外,內文已經全是簡體,中共統戰大功告成。而千禧年後,南洋引發新一輪的漢學復興。東南亞華裔子弟學習中文越來越多。而當中大馬媒體甚至推舉漢文化復興,穿漢服`讀古書`祭孔孟等等活動風風火火。而推舉口語一定要“正音”,排擠“方言”更是糾枉過正,對“方言”中許多師承古文的文化無知幼稚,更令人搖頭歎息。這“文化”扭曲的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

時至今日,許多南洋子弟平日用中英混雜用語交談,文字書寫能力低落。還對大陸的官話口語(很多是北京土話)趨之若鶩,什麼“吸眼球”`“忽悠”`“立馬”`“搞定“朗朗上口,崇尚大一統,直指港台應該”回歸“,放棄繁體字。就知道中華文化乃至中文,已經到了日落西山,難以挽救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