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金給三不館

2014-02-17

官話與方言

上次拙文本意是提出南洋華人在中文學習上,具有的政治傾向和轉變。不料卻引起了簡繁體乃至華語方言的討論,這次我將就這話題進一步探討。

由於籍貫的不同,上世紀“華僑”從大陸移居南洋地區的,多根據各自籍貫群居。其中以南方人士居多,廣東/廣西/閩南/海南為主,少數來自雲南浙江湖南等地。而當中廣東裡面又細分為廣東/客家/潮汕,閩南分為福建和福州等等,每個籍貫裡因宗親關係,文化語言各異,在移居地起衝突,小則罵戰大則動刀槍,也是平常事。加上幫派林立,搶奪資源引發的群毆暴亂,也曾令當地殖民政府大為頭痛。

歷經多年的磨合,由於在地政治因素,和身份歸屬問題,今天南洋華人社會不再分崩離析,轉而傾向團結在民族主義下。而更多因受教育程度高,身份也國際化,學習中文或方言不再是選項,加上學習僑居地語言文化不可避免,而學中文,只是看准中國市場崛起的功利效應已矣。

近期,香港發生粵語被港府定性為“非官方語言”,引發一陣譁然,南洋華人對這事件相對冷淡,全因大部份華人已經被“中國人”身份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抵消,對所謂“方言”不重視,轉而全面學習“官話”,也即普通話。投入大中華崛起的想像之中,以慰籍在出生地受歧視和邊緣化受創的心靈。籍貫及其獨特文化語言,變得可有可無。

要追溯何為官話和方言,其實是很複雜的。

在語言人類學看來,任何一個語言本質上都是方言。制定為官方語言,是經過書面和口語標準化程序的結果。而方言就是不具備書面口語標準化程序的語言,其中牽涉了政治層面,例如“普通話”。在標準化過程中以北京話和北方土話為基調,而北京話和北方話當然也是方言。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判定的標準是“相互理解性”(Mutual Intelligibilty),即溝通雙方無論口頭或文字是互通的。但人的溝通還存在著個人成長背景文化各異,從而產生不能理解的難題。例如:一個會說廣東話的廣州人,和香港人就可能出現溝通上的文化差異。更不用說南洋華人的廣東話,裡面參雜了不同地區的用語。因此有另一說法是“Dialect Continuum“,指的是方言中的延續性。即便上述三地能理解廣東話,如果廣州人不能完全了解一個吉隆坡人的廣東話,但卻能通過某程度的互通傳遞訊息。

而歷史語言學,則研究兩種語文親屬和同源關係。對比官式華文與粵語,則會發現今天的普通話是非自然產生的語言,歷史上她是依據北方話為基礎,白話語法規範而定。追溯上去較正確的說法是漢語,屬於漢語亞語系。而粵語屬於古漢語,結合古南越詞彙,近代加進西方詞彙而成。和華文有50%的相似度,但有本身獨特詞彙和發音。以“歷史發展關係“來看,兩者都是具備獨立成系統的語言。

但為何粵語被界定為方言,地位比不上普通話呢?問題不在語言本身,而是外在的政治和社會因素。”官方用語“被塑造和標準化,都是經過社會上層`權力統治精英`國家機器而定的。普通話就是這樣被制定出來,界定為“官話”是彰顯其政治決策的權力。粵語不被賦予同等地位,刻意被貶低,只是顯示中央宣示政治上的絕對統治權,和語言本身優劣無關。

而南洋地區華人一早就已經投降效忠,自動放棄本身籍貫的語言和習俗,還沾沾自喜以學習“官話”為榮,淪落得如斯田地,難怪被其他族群邊緣化和瞧不起。

x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