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金給三不館

2015-06-26

當「種族和諧」變成政治正確

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國度,本應互相包容和尊重,不然,不同宗教文化衝突,繼而引發血腥暴力,實屬難免。而馬來西亞是當中的典型。

民族建國初期(這裡指的民族包含各個族群),原意是建立國族身份-馬來西亞族,而非各自陳述的種族。在這前提下,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必須各自管理至一個可容忍的範圍內,以「方便」依然在解殖階段的新政府處理。這狀態一直保持到1969年,爆發種族衝突為止。是次種族衝突,真正原因依然是個謎,但隨後執政聯盟重新洗牌,將大馬來沙文主義搬上台面,全面控制國家經濟`教育`公共/私人領域,相對之前鬆散`有機的多元文化共存,實際上是倒行逆施。

其後數十載,大馬來主義執政黨-巫統,創立了新名堂:土著(Bumiputra),讓所有馬來人成了特權階級。本來憲法上只指出馬來人享有“特殊地位”,但卻被巫統偷換概念,成了資源壟斷的藉口,在其庇蔭下逐步壟斷國家資源。由於馬來人佔人口大多數(約六成多),非馬來人逐漸失去經濟`政治`文化抗衡的力量,變成了自己國家的二等公民。

多年來巫統控制的宣傳機器一直以“種族和諧”,刻劃出三大民族樣板。每年任何佳節`國慶等,宣傳品上一定是三大民族臉譜,加上一堆“其他”種族堆砌出來的所謂”和諧“(“其他”種族的地位可想而知),卻沒有實質處理種族的平等和共存問題。單方面以馬來人宗教和習俗,凌駕其他人,美其名為“種族和諧”,實際上就是施行宗教與文化霸權。

經過多年的熏陶,就連非馬來人也對自己的文化逐漸失去認同。有些政治人物和學者更提出“共融”概念。此論述倡議要達到真正“融入”馬來人文化目的,必須先放棄部分自身文化,將馬來文化納為己用,繁衍出新種文化,而當中的「峇娘惹」文化被推崇備至。但這些人忽略了娘惹文化的產生,有不同的時空和文化背景。當時是帝國殖民時代,並沒有任何強制性手段,迫使不同種族融合。文化交流也非建立在“國家主權”認同上;文化共融單純是順應當地環境和需求。峇娘惹」後裔多數選擇接受英語系教育,就反映出這族群的產生實際上是順應殖民地大環境和生存空間,絕非行政手段“共融”的結果。

由馬哈迪專制過渡納吉相對開明的時代,本應在文化交流和共存上會有所改進。但事與願違,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打壓非馬來文化和習俗的事件發生。原因何在?

核心當然是巫統為了其利益,繼續維持大馬來主義體制,將其他族群文化邊緣化。政治上,歷經烈火莫熄和數次大型社會運動,主要反對派-民聯,將相對世俗的概念引入,企圖挑戰大馬來主義霸權;而公民社會崛起,開始了族群身份的思考,並逐步恢復自身文化認同,也是挑戰了馬來社會的神經。

其次,在納吉大權開始動搖,朝野皆陷入內鬥分裂,政治洗牌的背景下,無論是官僚體系或私人領域,許多懷著大馬來主義的「小拿破崙」,就大肆發難,趁機反擊任何威脅大馬來主義的舉止。更甚的是,非馬來人社會內部,許多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反過來認同大馬來主義霸權,更自動獻媚,以勿破壞「種族和諧」的大帽子,壓在尋求族群文化身份認同人士身上,試圖製造「政治正確」的白色恐怖,讓非馬來人自動退縮,放棄挑戰大馬來主義霸權,繼續被巫統設下的陷阱愚弄。

弔詭的是,最賣力推崇大馬來主義的,都是非馬來人。 其中以印裔回教徒`受英文教育不諳母語的華裔為主。其主子巫統還沒發聲,這些人就自動獻計,搬弄一堆似是而非的「理論」,要求非馬來人「配合」`「退讓」各種不合理甚至野蠻的要求。更絕的是,我們許多親愛的非馬來人議員,無時無刻在表演「種族融合」,穿沙龍戴宋谷開齋不在話下,更帶領其支持者一起參與,真是用心良苦吖!然而,這種廉價政治秀傳達甚麼訊息?非馬來人贊同繼續被霸權欺壓?我們會卑恭屈膝的“尊重”?

其實要達致真正的種族共融,首先就要在憲法內明文規定,取消特權,保障少數民族權益,並賦予全民平等的條文。有了憲法保障,各種疑難自會迎刃而解。以歐洲為例,二戰過後多國催生“少數民族保護條例”及設立申訴專員,專職處理少數民族權益。以減少不同種族間的衝突,為歐洲局勢帶來穩定。而非利用大多數暴力,欺壓少數。若我國這種扭曲局面持續,唯一的後果就是暴力衝突收場。

回看我們的朝野政客,除了不斷搞政治秀博取宣傳,釋放錯誤訊息外,還有沒有改革體制,扭轉國家敗壞這種意志呢?不要忘記,今天國際局勢正醞釀西方與回教的衝突,我國夾在兩大陣營之間,要保持種族共融,減少猜疑已經越發困難。是時候我們重新檢討,認清事實,修改憲法以保留各自文化特色,又賦予全民平等的方案,重塑真正意義的「種族和諧」,到時候,我們就不再需要跳梁小丑出來提醒大家要「尊重」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